汽车部落,汽车部落app下载
唐代的渤海国,为何就突然消失了?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于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权,建国者为大祚荣。渤海国的疆域包括为现今中国东北部、朝鲜半岛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
大祚荣时期以粟末靺鞨、白山靺鞨为核心,力图团结伯咄、安车骨等各部靺鞨。大武艺时期,渤海施行北进政策,尤其对黑水靺鞨的进攻,尽管一度受到挫折,但渤海的政权得到了巩固,疆域扩大。大钦茂时期,渤海终于实现了对拂涅靺鞨、铁利靺鞨、越喜靺鞨、虞娄靺鞨的内部兼并。
公元755年左右(天宝末年),文王大钦茂仿效唐的五京与都城制度,将渤海国都从“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迁徙到了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三十余年后,又将国都陆续迁至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八连城),其间曾以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西古城)作为国都。
渤海第五代成王大华玙,在公元794年至795年,将渤海国都从东京龙原府迁回上京龙泉府,直至渤海灭国。公元926年靺鞨国被辽朝(契丹)所灭后,其北部绝大部分领土被辽朝吞并,以其地为东丹国;一小部分南部领土则被高丽吞并。
渤海的灭亡是由于大契丹国的兴起,对渤海发动进攻。926年契丹灭了渤海后,先是建立起了东丹国,契丹太子耶律倍任东丹国人皇王,不过以贵族为首的渤海人民大张旗鼓亡命高丽,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东丹的东平郡为辽国南京(今辽宁辽阳北),强行自天福城徙东丹人民充实东平郡,天福城遂空。
渤海国是唐朝前期东北地区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的地方民族政权,其实力最强大的时候,统治区域囊括今吉林和黑龙江大部、辽宁一部,以及半岛东北部和远东太平洋滨海地区,疆域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下辖5京、15府、62州、130余县,人口超过300万,被誉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的建立与武则天时期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有直接关系。公元696年,契丹人李尽忠在营州发动反唐叛乱,迁居于此的靺鞨人也卷入其中。武则天派兵讨伐,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率众在天门岭击败唐军,回到靺鞨故地。698 年,大祚荣在位于牡丹江上游地区(今吉林省敦化县一带)筑城而居,自号为王建立“震国”。
公元713年,刚登基不久的唐玄宗派使臣崔忻前往靺鞨故地招抚大祚荣,册封后者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接受了唐帝国封赏的大祚荣表示臣服,遂除去靺鞨号,改称渤海,渤海国由此正式得名。从大祚荣自立为王到公元 926 年为契丹所灭,渤海国共存在了228年。
需要说明的是,渤海国严格来讲属于唐朝中央政权统辖下的半独立诸侯国——自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并确立君臣隶属关系开始,之后的渤海国历代郡王每经更替,都要向唐朝求封。
同时,渤海国不断派使臣前往京城朝贡,贡品包括虎皮、熊皮、海东青(猎鹰)、马、人参、牛黄、 麝香、紫瓷盆、玳瑁杯、玛瑙器,还派留学生赴内地汲取文化知识、学习典章制度,选拔宗亲贵族前往唐廷充当宿卫(这在当时可是一项很高的荣誉),就连其从上至下的统治架构与封建制度,也都基本上照搬自唐帝国(比如同样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以及各下属台寺院监局)。
通过与唐帝国的全方位交流,渤海国引进了先进的历法、铁制农具、优良农作物种子、彩釉制陶和造船技术,其畜牧业、渔业、农耕经济、矿藏开采及冶炼业、陶瓷制造业、造船航海、海陆贸易、文学艺术都有了长足进步。当时的渤海国通行汉字,儒家思想主导社会潮流,涌现出一大批文化素质很高的饱学之士,其中不乏到唐朝参加考试并高中进士的佼佼者。
然而,渤海国在度过自己的鼎盛期后,也不可避免地陷入统治集团分裂腐朽、民怨沸腾、内忧外患交织的衰败困境。特别是随着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渤海国失去了自己惟一的靠山,而当时契丹人的势力却在东北地区逐渐壮大起来。
唐朝时非常强大,产生了“万国来朝”的盛世,许多国家都依附于唐朝。而在唐朝的诸多属国当中,有一个属国十分特殊,它的建立者曾经的国家被大唐灭亡,这些遗民却重新建立起一个国家,并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而这个国家就是渤海国。
在隋朝时期,高句丽就成为中原王朝巨大的威胁,它与契丹人联合,时常侵扰辽东地区。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一直到唐高宗东征,两朝三位皇帝付出巨大的代价,终于将高句丽灭亡。
高句丽是朝鲜半岛北部最为强大的国家,有许多民族与政权都曾依附于它,比如粟末靺鞨部。高句丽灭亡以后,唐朝为加强对朝鲜半岛北部以及辽东地区的管理,将高句丽遗民以及粟末靺鞨部等依附于高句丽的民族大量迁往辽西营州。而渤海国的缔造者大祚荣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营州是唐朝在东北的中枢重镇,高句丽、靺鞨人、契丹人、突厥人等众多民族都在这里生活,而这也导致营州的局势非常复杂,民族问题十分严重。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叛周,杀死营州都督,掀起“营州之乱”,而大祚荣的父亲亦带领靺鞨人支持李尽忠反周。
武则天听闻营州发生叛乱以后立刻派出大军前往平乱,李尽忠战死。李尽忠失败以后,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率领靺鞨人东逃,与他们一起东迁的还有大量的高句丽人和一部分汉人、契丹人等。在东奔的路上,乞乞仲象去世,大祚荣率领部众继续东奔。突厥可汗与武周反目以后,大祚荣趁机在东牟山一带建立政权,而这正是渤海国的前身。
唐中宗继位以后,派人招抚大祚荣,大祚荣接受,自此他的政权成为唐朝的属国。唐玄宗继位以后,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而这也正是其国号的由来。
渤海国与唐朝的关系非常复杂。大祚荣在位时期,两国和平相处,渤海国多次向唐朝朝贡,而唐朝也为渤海国输送了大量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大祚荣的长子大武艺继位以后,他多次对唐朝用兵,引发两国战火。直到大武艺的儿子大钦茂继位以后,渤海国重新向唐朝朝贡,两国关系和好如初。大钦茂派出使臣与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他还模仿唐朝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导读:怎么叫突然消失了?从公元698年靺鞨人大祚荣建立政权开始,渤海国到公元926年被崛起的契丹所灭延续国祚228年。在李唐被朱温建立的后梁篡权后,中原开始了乱纷纷的频繁的五代政权更迭。当妄图恢复大唐版图的沙陀人后唐庄宗李存勖死于兴教门之变的那一年,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国。在灭掉渤海后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以长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数十年后东丹国被撤销历史大辽的东京道,享国228年的渤海国再没有一丝痕迹彻底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在营州之乱中靺鞨首领乞乞仲象被卷入与武周的战争,后来被武则天赦免封为震国公。公元698年突厥默啜可汗与武周反目切断了中原和东北的通道,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利用这个机会建立震国(依照父亲震国公的爵位,这就是渤海国的前身)。大祚荣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迅速在东北复杂的局面下站稳了脚跟。整体策略基本和后金对付大明的方式类似,就是震国与后突厥和新罗结盟减轻来自南方武周的军事压力。
大祚荣是一位合纵连横的高手,利用突厥、契丹以及武周、新罗复杂的关系迅速成长为一股东北重要的政治力量。公元713年在确定震国和大唐的藩属关系后,唐玄宗李隆基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震国开始以渤海为号,有了官方身份就抛弃了草台班子的架构开始认真经营这个新生的国家。
渤海国与大唐达成和解对于双方有利:对于唐朝来说在东北不但增加了一个小弟,而且可以减少军事力量部署;对于渤海来说增加了一个名义上的老大,但是也没有了亡国危机还可以名正言顺的积极吸收中原文化。渤海国迅速释放自己的活力,发展成为一个北接室韦、黑水靺鞨;南接新罗的国度。渤海国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新罗、高句丽、汉人、契丹、室韦等多民族的国度。
渤海国再大祚荣去世后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终于发展成为文化、战力并重的海东盛国。这三个重要阶段分别是渤海武王大武艺与大唐的磨合阶段;渤海文王大钦茂行政制度设立、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渤海宣王大仁秀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日趋鼎盛阶段。
大祚荣去世后渤海武王大武艺继位后开始疯狂对北部部族用兵,连归顺唐朝的黑水靺鞨都没有放过。这让老大唐朝非常不满于是战争爆发了,大武艺这才发现自己的对手变成了大唐新罗、黑水靺鞨、室韦联军。大武艺被迫求和,渤海与大唐恢复了正常的宗藩关系。但是无论如何渤海在武王大武艺时期版图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多个部族并入渤海为形成独特的渤海文化奠定了基础。
渤海文王大钦茂在位56年,长时间的执政为政策的延续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谥号就能看出来,文王大钦茂侧重的是文治。几乎每年渤海都有使者前往唐朝学习各种典籍,搜易在充分吸收中原文明的基础上大钦茂模仿唐朝设置渤海国的政治体制。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在地方府、州、县的建制。